在西南军区某集团军组织的一场常规演习中,按照演习预先“设定”的要求,担任“红方”的必胜,担任“假设敌人”的蓝方必败。但“蓝方”发现了“红方”攻击中的漏洞,决定打破原有的演习规则,于是趁夜插入“敌后”,成功地占领了“红方”指挥部。在接下来不事先设定胜负的对抗大演习中,“红方”再次失败。
“红方”知耻而后勇,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到了自己的差距,同时一次次地改变自己,在与过去“自我”的抗争中成功突围。
在执行中,每时每刻执行的方法与借口都扮演着“红方”与“蓝方”,我们总是预先设定执行方法战胜了借口,可实际上方法总是陷入借口的重重包围。
那些陷入重围、抱怨不幸的执行者曾经都有过梦想,却始终无法实现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有找借口的习惯,却没有寻找方法的手段。那些认为自己缺乏机会的执行者,往往是在为自己的失败寻找报怨的理由。成功的执行者不善于也不需要编制任何借口,因为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行为和计划而改变自己。
改变,成功者的座右铭
执行结果,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;失败有外因也有内因,当执行者不能控制外因时,唯一能改变的,就是执行者自己。
1965年9月7日,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美国纽约举行。路易斯·弗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,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。就在最后一场决赛开始不久,他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,于是挥杆将苍蝇赶走。可是,当他俯身准备击球的时候,那只苍蝇又飞了回来。在观众的笑声中,他再一次扬起手赶走了苍蝇。他的情绪已经被这只讨厌的小动物破坏了,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路易斯·弗克斯认为苍蝇是有意跟他作对。等他一回到球台,苍蝇就又飞落到主球上,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。路易斯·弗克斯的心境恶劣到了极点,终于失去理智,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。不幸的是,球杆碰动了主球,裁判判他击球,因此他失去了一轮机会。路易斯·弗克斯方寸大乱,接着连连失利,而他的对手约翰·迪瑞则越战越勇,一步步赶上并超过了他,最后夺走了冠军金牌。
第二天清早,人们在河里发现了路易斯·弗克斯的尸体,他因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而投河自杀了!
是谁杀死了路易斯·弗克斯这位无敌的世界冠军? 一只小小苍蝇吗? 还是震怒的情绪?
显然,悲剧发生的原因就在于:他不但不能排除一只小小苍蝇的干扰,而且又被自己震怒的情绪所影响。这是一件不该发生的故事,路易斯·弗克斯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做法,那就是:不去理睬苍蝇的干扰,平复自己被影响的情绪,击自己的球。当主球飞速奔向既定目标的时候,那只苍蝇还站得住吗?路易斯·弗克斯不善于改变、调整自己的缺点在这次事件中暴露出来,更导致了一次失败的执行。
老虎自恃是森林之王,有一天觅食时遇到了一只飞来飞去的牛虻,老虎生气地喝道:“不要在我眼皮下打扰我,否则我就吃掉你!”“嘻嘻,只要你够得着就来吃呀。”牛虻一面嘲笑老虎,一面飞到老虎的鼻子上吸血。老虎用爪子来抓,牛虻又飞到虎背上钻进虎皮中吸血。老虎恼怒地用钢鞭一样的尾巴驱赶牛虻,但牛虻不断地转移位置,不停地狠狠叮咬。老虎躺在地上打滚想压死牛虻,牛虻立刻飞走了。但没过一会儿,它又回到老虎的鼻尖上。就这样,一只老虎在和牛虻的“搏斗”中,活活累死了。
其实,没有必要去在乎一只牛虻,老虎的烦恼和灾难不是因为牛虻,而是因为自己的意识。
在我们通往执行目的地的路途中,一定会有很多影响我们的“苍蝇”和“牛虻”,当我们不能改变这些身外的干扰时,我们就要改变自己,来适应不可改变的外因,这样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。
抱怨,无为者的标志牌
在执行团队中,总有一些执行者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任务,一味地发牢骚,抱怨管理者不够开明,并总是期待从团队和周围的同事那里获得更多,而自己却不愿作出应有的付出。作为执行者必须清楚:抱怨只会迷失解决问题的方向,造成负面的心态和严重的内耗。
一只老驴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,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要救出驴子,但几个小时过去了,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号着。最后,这个农夫决定放弃。他想,这头驴子岁数也不小了,不值得大费周折去把它救出来,让它在那里自生自灭吧,于是走开了。有人每天还不断地往枯井里面倒垃圾。
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后,开始时哭得很凄惨,没完没了地抱怨自己倒霉掉到这里,它的主人也不要它,就算死也不能死得舒服点,每天还有那么多的垃圾扔在它旁边。
但出人意料的是,老驴逐渐安静下来。它将垃圾抖落在一旁,然后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,从垃圾中找到残羹冷炙来维持生命,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。终于有一天,依靠不断升高的垃圾堆,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,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……
我们要远离那些抱怨,它们像“魔鬼”一样,每抱怨一次,就为自己多设置一道障碍,并且会感到苦恼之事更苦恼、困难之事更困难。每一个执行者,主观上都不愿意也不习惯在抱怨声中成长。客观上,当问题披着抱怨的外套时,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。许多问题的真相也会在不同人的抱怨中被掩盖,执行者必须先揭开几层“人造迷雾”,才能一窥真相。
与其在抱怨声中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执行者,不如积极应对那些曾让人怨气横生的人和事,问题总是要解决的,不要沦为一个只会抱怨的无为者。
借口,失败者的口头语
一家针织刺绣厂的效益相当好,想要进这家工厂的人很多,厂方给前来应聘者设置了不低的“门槛”,特别是招聘时,经常出一些怪题“难为”大家。即使这样,人们还是想来这里碰碰运气。
有一年,厂方给应聘者出的题目是:“36小时内折叠1800只爱心千纸鹤”。大部分应聘者都知道和见过千纸鹤,有的还亲自动手折过。她们想,这是细活,厂方可能在考验应聘者的耐心和动手能力,因为纺织行业需要这种精神和能力。回去后,女孩子们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因为,即使不吃饭不睡觉,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折出1800只千纸鹤。或许,厂方是在比较谁的手更灵巧麻利、谁折叠的多、谁的质量更好。这样一想,很多应聘者的心态就放松下来。
36小时后,应聘者带着各自的作品接受检验。结果是:少部分人放弃了,极少部分人完成了任务,绝大多数人只完成了500到1000只。厂方对应聘者进行了面试和询问。有人说:“家里出了意外,很难在短时间内安心完成任务。”也有人说:“这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工作,任何人都无法做到,除非她又长出第三只手,我已经尽力了。”还有人说:“我认认真真地叠好每一只纸鹤,做到精益求精就够了,别的也没有多想。”而完成任务的应聘者做法竟然惊人的相似:她们都找了家人或朋友帮忙。
结果按时完成任务的人顺利被录用了,其余的应聘者全部被淘汰。厂方的解释是:首先考察的是应聘者的执行力,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绝不是合格的员工;其次考察的是应聘者的应变能力,之所以不在现场动手干活,就是想让她们回去动脑子想办法;最后更为重要的是:绝对不会招收爱找借口的员工。
在有限的执行时间内,执行者没有多余的时间为做不好的事情找借口,没有时间文过饰非,任何执行者都应该抓紧时间去完成任务,“不可能”或“没有办法”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词。成功的执行者爱想办法,他们总是告诫自己:
失败没有理由,
这是我的责任,
我没有怨言,
这有办法……
而失败的执行者则爱找借口,他们总是安慰自己:
失败是因为,
这不是我的责任,
我有一肚子的怨言,
那不可能……
找到穿越“问题”围栏的“缺口”
在执行中,要寻找解决问题的“缺口”,首先要确定这是什么问题,要多长时间来解决,现有的人员和资源是否可能解决;其次使用反证法,从可解决的角度来探索方法;再次找到解决问题的主要障碍,并针对其原因来解析;最后依据造成障碍的原因,来选择解决问题的对策。
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家亚伯拉罕·沃尔德的故事,来了解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美军运输机队在飞越驼峰航线支援中国抗战时,常常遭到日军战斗机的偷袭。C47运输机只有一层铝皮,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在后面紧追,一通机枪扫射,飞机上就是一串窟窿,有时子弹甚至能穿透飞行座椅,夺去飞行员的生命。一些美军飞行员在座椅背后焊上一块钢板,用钢板来防弹,从日本飞机的火舌下夺回了自己的性命。
但是,装上钢板的飞机就会有这样的问题,自重增加使飞行速度、航程、载弹量都要受影响。同时,还会造成飞行失衡,威胁飞行人员的生命安全。诺曼底登陆中,美军第101空降师副师长唐·普拉特准将乘坐滑翔机实施空降作战。起飞前,有些人自作聪明,在机头位置副师长的座位下装上厚厚的钢板用来防弹。但他们没有想到,由于滑翔机自身没有动力,与牵引的运输机脱钩后,必须保持平衡从而滑翔降落,而沉重的钢板让滑翔机头重脚轻,一头扎向地面,普拉特准将也摔断了脖子。
亚伯拉罕·沃尔德用下列步骤来研究这个问题。
确认问题:每天都有成千架轰炸机呼啸而去,返回时往往损失惨重。让人十分头疼的是:如果要降低损失,就要往飞机上焊防弹钢板;但如果整个飞机都焊上钢板,飞行速度、航程、载弹量、飞行平衡都要受影响,同样会威胁飞行人员生命。
研究真相:亚伯拉罕·沃尔德认为可以为飞机安上防弹钢板,在不影响战斗飞行的情况下,保证飞行员的生命安全。他的方法很简单,把统计表发给地勤技师,让他们把飞机上弹洞的位置报上来,然后自己铺开一张大白纸,画出飞机的轮廓,再把那些小窟窿一个个添上去。
找到要因:画完之后大家一看,飞机浑身上下都是窟窿,只有飞行员座舱和尾翼两个地方几乎是空白。亚伯拉罕·沃尔德告诉大家:从数学家的眼光来看,这张图明显不符合概率分布的规律,违反规律的地方往往就是问题的关键。原因很简单:如果座舱中弹,飞行员就完了;尾翼中弹,飞机失去平衡就要坠落。这两处中弹,轰炸机多半就回不来了,难怪统计数据是一片空白。
发掘更优对策:对策很简单,只需要给飞机座舱、尾翼这两个部位焊上钢板就行了。这种解决问题的对策挽救了数以万计的飞行员的生命,他们在战场上演绎了许多的传奇故事。
从上述的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对策背后,凝聚着多少智慧,这值得每一位执行者去用心体会。找方法不找借口,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动脑,从执行实践中提炼出规律,用科学的方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,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托词,哪怕是看似可以原谅的理由。
『点评』
遇到困难,仅仅抱怨和找借口是不够的。执行者应该善于改变和调整自己,积极适应外因的变化。面对难以逾越的困难时,执行者更应该想方设法突破问题的缺口,一番努力之后将会柳暗花明。